藝伎


藝伎,又稱芸妓、芸者,是日本特有的女性表演藝術工作者,她們以雪白臉龐、短促娥眉、櫻桃小口、古典盤發、精緻發簪、昂貴和服的形象而被世人熟知,帶有特殊的神秘感與日式的極致美。藝伎不是藝妓,這種誤解產生自中文對日語的翻譯過程中國人對「妓」的認知。在日本,藝伎是具有極高職業素養的表演藝人,她們曉琴棋書畫、能歌善舞,行為舉止高度藝術化,是日本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也是日本傳統女性完美的化身。

日本藝伎文化起源於17、18世紀江戶時代的京都。當時國家統一,經濟繁榮,觀光業興旺,前往神社、寺院之參拜者絡繹不絕。參拜場所附近湧現不少茶屋,以茶水及點心招待長途跋涉而來的信眾。由於競爭激烈,為了招攬生意,某間茶屋的服務生以歌舞表演助興,後來其他茶屋爭相模仿,如雨後春筍。最初的藝伎全部是男性,18世紀中葉逐漸被女性代替。後來,此類茶屋表演越來越專業化,品質也越來越高,逐漸形成了一套特定的規則,演變成一門獨立行業,從而衍生了日本獨有的藝伎文化。

藝妓招待顧客一般有四個流程:表演茶道、敬酒對飲、歌舞表演和聊天開心。茶道、斟酒對飲和歌舞中,每一個動作都要極其標準,要盡顯日本最高貴的女性從容溫婉。當一種動作重復一百次的時候,就成為身體的本能,從小動作細節中讓顧客能有穿越歷史回到古代京都禮儀文化氛圍之中。整個過程,緩慢的、細微而精緻的詩意性動作表現出矜持、沈靜的氣質,始終讓男人有一種視聽上的高雅、浪漫的享受。在聊天中,藝妓能迎合顧客的自尊心,她們善於察言觀色,找到顧客喜歡的話題,從歷史文化到當今時政,從時尚潮流到花邊新聞,都能和顧客聊得很投機,能令顧客徹底放鬆下來。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藝伎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藝妓要精通舞蹈、三味線、傳統歌謠、茶道、花道等等,還必須處事圓融善於接待客人。要成為一位藝妓,必須經過五年以上的「稽古」(けいこkei ko,傳統技藝的學習),舉凡宴會中演出的傳統技能,甚至是一舉手一投足、應對進退,任何壹個細節都有一套規範,必須體現出高貴和穩重。經過這套嚴格的訓練,她們將自己塑造成完美女性的形象,日本的美學觀念與古典文化以她們為載體而傳承下去。在今天的日本,藝伎學費很高,而且歷程艱辛,藝伎在社會中也有相當高的地位。

在成為藝伎之前,處於學習、見習階段的女子便是「舞伎」。舞伎的舉止更活潑,也更註重外表的華麗;而成為藝伎之後,妝容、衣飾都會向簡素發展,更註重的是歌、舞、樂的才藝。也可以從發髻、和服造型等細節去分辨「舞伎」和「藝伎」的區別。

但不論是舞妓與藝妓,其臉部及頸部都塗上厚厚的粉白妝。藝伎將這白色顏料均勻塗滿臉部和後頸部,再畫上黑色眼線、紅色眼影,以及艷紅的唇膏,看起來就宛如雕飾華美的人偶一般。一說法是從前用爉燭照明,在昏黃燭光下,粉白的臉蛋能夠更顯嫵媚。有趣的是,後脖頸一般會故意留兩道或三道不化妝,叫做「三足」,讓人有無限遐想。

藝伎一般只在私密的高檔場所演出,她們平時深居簡出,並不會到公共場合拋頭露臉;即使面對客人,也保持著矜持和端莊。日本藝伎有著強烈的道德約束,是嚴格的「只薦歌舞,不薦枕席」。在從業期間,她們不能和客人發生關系,也不能私下接受邀約,否則會遭到同行的鄙棄。可以說,藝伎是具有極高職業素養的表演藝人。

京都曾是日本藝伎最集中的地方,祇園花街一帶曾匯集了三千多名藝伎、舞伎。現在,和許多傳統藝術一樣,藝伎文化也在走向衰落,如今在京都,藝伎已經不足200人。藝伎通常設籍於「置屋」的店裡,她們白天會練習技藝,晚上則會移動到被稱為「座敷(或茶屋)」的宴會場或料亭,為客人提供表演服務。客人必須透過置屋(類似現在「經紀人」制度)才可指名或和藝伎取得聯繫。

藝伎是日本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也是一場藝術與美的幻想。如果妳想更深入瞭解日本的藝伎文化,不妨來京都親身體驗,一睹藝伎的風采,感受日本傳統文化的精髓。